鑒真,我國唐代高僧,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人,14歲的他便隨父出家,修習佛法,屢從名師受教,隨禪師游學京城長安進行至二百五十戒的「具足戒」后, 回到老家揚州專心講佛布道,一度成為江南一帶的佛學宗教領袖,被譽為「江淮之間,獨為化主」的一代宗師。
天寶元年(742年)日僧榮叡、普照在唐朝留學已經達十年之久,一直留心尋覓能夠到日本傳律的高僧,希望早日回日本復命。他們聽說鑒真大師的盛名和學問便去往揚州真誠邀請, 鑒真大師被他們的誠意打動, 并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
55歲的鑒真決意東渡,但前四次東渡因種種緣由宣告失敗。在天寶七年(748年)六月,鑒真一行18人從揚州新河(瓜州運河)開始第五次的東渡。 在經過了多次修整,漂流數日后,終于在同年十一月,始見陸岸,抵達振州(今海南省三亞之崖城)。
鑒真上岸后,得到了極大的禮遇。當時在州府中任別駕之職的馮崇債也是佛家弟子,對于高僧到來,他自是十分欣喜,立即派遣了兵卒四百余人前來大疍港迎接, 并迎入私宅設齋供養,最后送鑒真等人進大云寺(今崖城鎮水南村)安頓。
其實鑒真大師剛到振州時,大云寺的佛殿已年久失修。隨即鑒真大師便發動眾僧捐物,信眾捐財,準備重修破敗多年的大云寺佛典,而且他親自主持佛殿的重建工程,歷時數月。 大云寺也就成為了鑒真大師在海南傳播佛教文化的中心。
鑒真和他的弟子們為大云寺手抄了大量的佛教經典,并以大云寺作為講壇,向當地民眾講授律、戒、度等佛教要義,傳授有關書法、雕刻、醫學、建筑、工藝美術等知識, 中原文化在海南得到了一次極好的遷演。
神奇的是鑒真大師也懂得醫術,他教會了當地人用鼻子的嗅覺、舌頭的味覺、手指的觸覺來鑒別、診斷病情。他甚至還把自己在藥物方面的收藏及炮制方法告訴了崖城人。 即便在農事上,鑒真也懂得許多,他寫道:「養蠶八度,收稻再度」。
同樣海南人民也讓鑒真享受了熱情的奉養,地方官紳參省設齋,《東征傳》有云「施物盈滿一屋」。 在崖州,鑒真見識了海南無數的奇珍異味,益智子、檳榔、椰子、龍眼、甘蔗、香櫞、菠蘿蜜、無花果……
滿腹佛法詩書的高僧平生第一次看到柚子,謂其為摟頭,形容它大如缽盂、甘甜于蜜、花如七寶色。鑒真大師在振州一住就住了一年有余,除了傳授佛法、中原文化外, 同時也在調研海南的風土人情,耕作、養殖、衣飾及日常習俗,他說 「十月作田,正月收粟」。
高僧鑒真第五次東渡遭遇台風來到海南,延緩了他東渡日本弘法的時間表,卻為海南帶來了莫大的佛緣。 而佛門之外的尋常眾生,則因其到來得以親近當時最前端的中國文化,實為海南之幸。
一年后鑒真離開海南北上,終于在天寶十二年(753年),雙目失明的鑒真大師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受到天皇隆重的禮遇,被封為大僧都。 他在日本10年,創建日本佛門最高圣地唐招提寺,并以76歲高齡在這一世界名剎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