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的輝煌篇章。唐朝都城長安是當時的世界中心,大量的國外商人、使者、留學生匯集到長安,長安城的外國人占到了總人口的百分之二。 唐太宗更是意氣風發的寫下——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而朕獨愛之如一。
朝廷還允許外國人在大唐做官,最有名的便是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科舉考中進士后一路當官做到了秘書監的職位(相當于國立圖書館館長)。 除了文官,當然還有保衛大唐邊疆的外族武將,最有名的便是西域戰神——高句麗人高仙芝。
出生于軍人世家的高仙芝,在他出生的時候,高句麗早就成了大唐的領土。高仙芝很小的時候便跟父親高舍雞,跨越10000多里,跑到了最西邊的安西安西(即龜茲,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舊城)。 到達安西沒多久,高父就立了大功,被授予了游擊將軍的職位(從五品下)。
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之下,高仙芝20歲的時候,便成了一名優秀的軍人,不僅長得帥,還勇于冒險,善于騎射,妥妥的小兵王。 後來,在安西節度使夫蒙靈詧的提拔下,他又升為了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安西四鎮)。
開元年間,吐蕃大汗把公主嫁給了通往各個重要地點的一個小國家的國王,用這個來為自己的經濟發展,交通提供方便,因此這條路上的一大半的城市都歸屬與吐蕃。 唐朝多次派人前去收服因為地勢險要都沒有成功。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將原來屬于唐朝勢力范圍的勃律國全部姓了吐,原本依附于唐朝的中亞20余國,也不得不在威逼利誘之下向吐蕃稱臣。 由于帕米爾高原環境惡劣、極難跨越,在之后的十年時間里,唐王朝始終未曾收復失地。
直到天寶六年(747年),唐玄宗命令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領1萬唐軍, 從安西出發 遠征小勃律,通過瓦罕走廊繞到如今的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然后再向東到小勃律。高仙芝帶著1萬人行軍4000-5000里。
高仙芝同將士同甘共苦,經過約三個月的時間到達特勒滿川(今天的瓦汗河),最終唐軍兵分三路在吐蕃的連云堡(今阿富汗東北部噴赤河南源蘭加爾)下匯合拿下連云堡, 留少量軍士鎮守便繼續前行,又經過艱難行軍后到達小勃律首府孽多城下。
小勃律王看唐軍兵鋒所至即刻出城投降,高仙芝派三千軍馬留守此處,唐軍軍威威震西域七十二國,紛紛表示愿意歸附大唐。 高仙芝的第一次遠征就取得如此勝利,并且翻越層層雪山,居然還能有如此高昂的戰斗力,這表現出了高仙芝在惡劣環境中的軍事才能。
天寶九年(750年),高仙芝又打敗了竭師國,這兩次的征戰使他的名聲大大提高,被吐蕃和大食譽為山地之王。 同時大唐帝國的聲威更進一步擴大,拂林(東羅馬)、大食(阿拉伯)等七十二國紛紛向唐朝朝賀進貢。高仙芝也被升任安西四鎮節度使,加左金吾衛大將軍稱號。
高仙芝作為一個朝鮮人,不但官居節度使,爵位都封到了郡公,這個待遇很多中國人都達不到,可以說是天眷之人。 但命運總喜歡與人開玩笑,高仙芝在人生最巔峰的時候又打了怛羅斯之戰這樣的敗仗。此后,高仙芝被解除安西四鎮節度使之職,調入京城任右金吾大將軍。
安史之亂爆發后,安祿山叛軍直逼潼關劍指長安時,玄宗聽信小人讒言,派遣邊令誠到潼關斬殺了高仙芝與他的一生摯友封常清。 夕陽下,歷史名城潼關,被兩位大唐名將的鮮血染紅,高仙芝在閉上雙眼那一刻可能會說道:別了,我那個引以為傲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