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 曾經,我們每個人想成為李白,想跟蘇東坡做朋友,到最后,我們都活成杜子美。
杜甫年少時過過一段優裕的快樂時光,那時的杜甫裘馬輕狂、鋒芒畢露。尤其二十四歲進京趕考落了榜,都會繼續游山玩水。 去到山東還特地爬上泰山,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狂傲名句。當杜甫終于清醒過來時,發現自己已過而立之年。
公元746年,35歲的杜甫來了長安,懷著「齊魯青未了」理想的他,要忠君愛國,扶世濟民。但是第二年科舉杜甫偏偏遇上了「史上最大考場鬧劇」——口蜜腹劍的宰相李林甫,對唐玄宗謊稱「野無遺賢」,于是整場考試,包括杜甫在內,無一人被錄用。
就這樣杜甫困于京城十年后,他終于當上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個低級官職,卻連公租房也沒有,只能把妻兒安置在京城之外的奉先縣,過著極其困苦的生活。 相比他的好朋友李白是名躁天下的大詩人,高適又做了大官。只有他,僅僅是一個小詩人,一個小官員。
但就是在這十年中,杜甫也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千古名句。 他從浪漫的詩人群體中游離出來,開始以清醒的目光審視這個社會。在寫下這些詩句的同時,帝國之病終于捂不住了。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僅僅33天后,洛陽失陷。
第二年春,透著一股寒冷之意。長安城外柳枝已經發芽,各色花兒已經盛放。長安城內還是一片熱鬧的景象,宮里一切都如往常一樣,似乎沒有嗅到一點兒戰爭的硝煙,歌舞升平。 六月,安祿山破城潼關意圖攻進長安時,唐玄宗帶著楊氏集團倉促逃往四川。
大唐盛世的輝煌瞬間灰飛煙滅,在已經淪陷的長安城內,杜甫帶著自己的家人加入了逃難的行列。先從奉先北遷到了白水(今陜西白水縣),又從白水繼續北遷到了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南),一路輾轉,十分狼狽。
當聽說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為唐肅宗,改元至德。杜甫那顆熾熱的心似乎又燃起了希望,便即刻投奔唐肅宗。誰知在途中他被叛軍俘獲押解到長安,一起被抓的還有大詩人王維,且看守的很嚴。 杜甫怎麼也沒想到,離開生活了十年之久的長安,竟然是以這樣的方式再回去。
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杜甫趁亂逃了出來,這或許是他唯一一次感到自己官小的好處。但是這場戰爭還沒有結束,硝煙還彌漫在大唐的上空,熊熊的戰火燒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萬物生長,滄海桑田,唯一不變的是時令的更替。
杜甫看著人煙稀少,雜草叢生的長安城唏噓不已,大唐的未來到底在哪里?他擔憂不已。 被抓至今已經過去了這麼久了,也不知道遠在他鄉的妻兒怎麼樣,于是寫下了這首名垂千古的五言律詩《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時代的灰落在他的頭上,他也像我們每個普通人一樣,有真實的難過。 杜甫趕上了偉大而不幸的時代,他完整的經歷了大唐由盛而衰的全過程。
少年愛李白,老來識杜意。一個人少年的意氣風發、中年的現實主義、老年順其自然的流淌,經歷人世變遷,才懂我們每個人一生必經的所有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藏在杜甫的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