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殺意的一首唐詩: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公元870年,晚唐咸通十一年,他第三次垂頭喪氣地離開了放榜處。在惆悵之余,豪氣叢生,他揮手寫下了那首殺氣騰騰,反骨側露的神作: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不第后賦菊》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作。當年著名導演張藝謀的經典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名字便取自該詩,里面奢靡的布景和那些繁文縟節,震撼到了每個人。 只是,拋開電影的精彩,對于黃巢為什麼能寫下如此 氣勢凌厲的詩詞, 妳又了解多少?

晚唐,在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一個世代以販賣私鹽為業的小富之家里,出了個善于騎射,粗通筆墨的人,他的名字叫黃巢。不過他從小到大似乎對做生意并沒有什麼想法。一心只想考取功名。畢竟,在曹州,他可是個五歲便可對出千古絕句的神童。

宋代張端義所著的《貴耳集·卷下》中有所記載:黃巢五歲時,父親同一位老者以菊花連句。老者想不出,在旁邊的他隨口道: 「堪于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黃巢父親責怪他,老者卻道:「他能詩,但不知道輕重,可以命令他再寫一篇。」

繼而黃巢又說道:「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我們都知道菊花象征的孤傲,是中國古代文人承自陶淵明田園棲居的一脈精魂。但黃巢偏愛的菊花,卻將它演繹出另一脈風骨——劍拔弩張、殺氣燎原、直指江山的冷艷。

可誰知,長大后的黃巢連著參加兩次科舉都舉而不中,于是在第三次便參加了武舉考試,比的是硬功夫,是真刀真槍的比試。 果然,黃巢力挫各路好手,從縣衙到州府,一直廝殺到長安進入決賽,并最終在決賽中勝出,此時的黃巢距離武狀元的桂冠是那麼的近.....

但要命的是唐朝武舉考試不單考硬實力,而且要求「軀干雄偉、可以為將帥者」,光能打是不行,還要長得高大帥氣。放榜時,黃巢用僅存的最后一絲信念在人山人海中拼命地向前擠,他前前后后地把榜單看了十幾遍,終于確定了他自己又不是孫山,而是名在孫山之后。

他科舉入仕的理想徹底破滅,尤其是第三次落第,這是對他人格的侮辱,更是讓他的自尊受到了嚴重傷害,黃巢的憤怒可以想得到。 于是,一氣之下,提筆便在墻上揮出一首賦菊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詩中充滿豪闊的英雄不羈之氣,為詩中所罕見。他在黑暗中蟄伏,待到時機,刺向那個不讓他做官的腐朽王朝。 十年后,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初五,黃巢乘坐金色肩輿在千軍萬馬簇擁下進入長安,在長安含元殿稱帝,國號大齊,改年號金統。

黃巢在那高高的明堂接受了百官的朝賀,他終于登上了這人生的巔峰,俯視著山河大地。遺憾的是黃巢軍隊也就此開始縱情享受,不思進取。 僅僅不到三年時間便在聯軍圍剿下撤出長安,逃到狼虎與聯軍拼殺,但各種史料眾說紛紜,他的生死是一個謎。

據說他逃出生天,在一處寺廟度過了余生。在一個鐵血殘陽的黃昏,燕雀歸巢,他落寞的寫下了人生的絕筆——《自題像》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問,獨倚欄桿看落暉」。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