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元稹,很多人都對他并不是很熟悉,雖然與白居易并稱「元白」,但他的名氣卻遠遠沒有白居易那麼響亮。 但一首《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讓元稹稱為了世間最會寫情的詩人。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感情,會讓元稹寫出了如此深情凄絕的詩句呢?
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元稹出生在洛陽。他是北魏鮮卑族的后裔,一個標致的混血兒。雖然元稹家族在洛陽世代為官,但是在元稹八歲那年父親便去世,家里頓時沒了頂梁柱。好像大唐的才子們有一半都逃不過家道中落的經歷。
元稹在後來的《告贈考皇考妣文》中曾寫過這樣的句子:「先夫人備極勞苦,躬親養育,截長補敗,以御寒凍,質價市米,以給晡旦。」可見元稹小時候的家境極其貧苦。好在元稹天資聰穎,十五歲那年不負母親厚望,第一次參加科舉就一戰告捷。
可是及第之初的元稹卻一直無官,閑居于京城。直到二十歲時才被安排到蒲州(今山西永濟)當一小官。 于是心有不甘的元稹于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再次赴京應試,這次如果考好了就是仕途一片明媚,考不好就只能繼續蜷縮在這個小縣城吆五喝六。
誰知這一年元稹考試成績很差,但他幸運的得到了新任京兆尹韋夏卿的賞識,還有意把自己最寵愛的小女兒韋叢,嫁給這個名不見經傳的窮書生元稹。同時元稹也一直在努力,試圖讓自己配得上韋叢。公元803年,因為才華出眾,二十四歲的元稹被選中任秘書省校書郎。
與元稹同入秘書省任校書郎的還有白居易,兩人因此也成為了莫逆之交。也就是這一年,元稹在長安迎娶韋叢為妻。 在他們結婚當天,好基友白居易還特意調侃元稹攀上了豪門:「既傾南國貌,遂坦東床腹。」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出來韋叢的美麗和高貴。
公元803年如分水嶺一般,元稹的事業、愛情、友情同時迎來了高光時刻。而且元稹真的很幸運, 韋叢雖出身富貴卻不慕虛榮,下嫁給這個小小校書郎的元稹,整日不辭辛勞,勤儉持家,全力支持元稹的事業,從未抱怨過半句。
冬日里,審閱寫稿的元稹凍得瑟瑟發抖,韋叢便把所有能御寒的衣服找出來拆了,給元稹縫補棉衣;沒有吃的的時候,韋叢就去挖野菜; 沒有燒的柴禾,韋叢就去撿老槐樹上落下的樹葉;為了給元稹買就酒喝,還當掉了自己最愛的金釵......
這便是元稹的《遣悲懷三首·其一》:「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從富家千金到家徒四壁,韋叢就這麼死心塌地,無怨無悔。況且,6年時間,韋叢還給他生了5個孩子。不幸的是四個孩子先后夭折,只有一個女兒活了下來。
有這樣的強大的后盾,元稹的工作也迅速有了起色,不久就升任大唐監察御史。眼看幸福美好的生活馬上就要開始了,生活卻戲弄了他。 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韋叢因產后大出血離世,年僅27歲......
元稹第一次體驗了什麼叫錐心之痛,他曾經是多麼渴望與愛妻能生生世世一直在一起,只是天不作美,轉瞬之間,兩人已天人永隔。 他常常整夜無眠,回憶著和妻子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并用筆宣泄他思念亡妻的痛苦,寫下了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悼亡詩——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離思五首·其四》字字真摯,聲與淚俱。這樣的情緒,可以鉆到人的內心深處去。著名學者王若虛評價說,「情致曲盡,入人肝脾。」
因為這首詩,1000多年來,人們再也無法忘記「元稹」這個名字,七年的[夫·妻·生·活],讓元稹對韋叢的愛如滄海,如巫云。 雖然元稹此人用當今的眼光來看著實有缺陷,但他的故事始終回我們明白: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