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三絕,孤山不孤、長橋不長、斷橋不斷。但你聽說過「西泠不冷」嗎?說起來西泠,一定要從孤山說起, 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區的孤山南麓,西泠橋畔,看一面粉墻黛瓦,自月洞門入,這便是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是杭州的一個文化地標,也是中國讀書人的一個人格地標。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 西泠「四君子」丁仁、王禔、葉銘和吳隱相聚于西湖,研討印學,如后人所記「小住人倚樓,相與研究印學」。
而后他們又創立了社團,以「人以印集、社以地名」之由,取名為「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國際性的研究印學、書畫的民間藝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
2009年,由西泠印社領銜申報的「中國篆刻藝術」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印章是中國古老的符號,最早可追溯至殷商的龜殼甲骨,布滿深深淺淺的契刻符號。春秋戰國至秦以前,統稱「璽」,為天子所專用,于是官府及民間便出現了 「印」這一名稱。
經兩漢、魏晉南北隋、唐宋元明清的發展,不但造就了具有獨特象形意味的漢字, 而且形成了「中國篆刻」這一藝術門類,集書法、章法、刀法三者于一體。即有書法筆意,又有優美的繪畫構圖,還有刀法生動的雕刻,一朝琢磨便可鑒賞于方寸之間!
西泠印社落腳杭州也并不是偶然,因為在印學史上,杭州是一個繞不開的城市。 刻印、賞印、藏印、論印、玩印之風源遠流長,杭州很早便被稱為領銜全國的「印學之城」。
在2020年6集的紀錄片《西泠印社》中,可以看到光影斑駁的孤山31號,圓洞門外「西泠印社」幾個大字,百年的故事滲透在整個杭州城里角角落落里。 第一集叫《君子》,以甲骨文的發現為引,以四位創始人的生平,鋪陳出西泠印社發展脈絡,那些與歷史交融著的故事。
第二集是《大師》講述「右軍后人」王福庵成為金石大師的人生故事, 大師是西泠印社的基因與底氣;第三集《師父》講述著海上金石書畫大師、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吳昌碩的人生故事, 師父是西泠印社的傳承與根本。
第四集市《衣冠》,以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馬衡的故事為主線,講述了一種「不學禮,無以立」的生活方式乃至人生態度。 衣冠是一種規定好的角色,角色則是不可更改的命運,是西泠印社的形相與氣場。
第五集《兄弟》以李叔同作為貫穿性人物,講述他與西泠印社中人的交往。 兄弟,也是西泠印社的支撐與承諾。最后一集《刀法》以浙派篆刻鼻祖、西泠八家領袖丁敬為貫穿性線索,講述他以切刀開創了浙派篆刻古樸雄健之風。 刀法,是西泠印社的守正與出新。
西泠印社創社117年,建社至今,有多少文人騷客在這里揮灑豪情,留下墨跡。他們曾經在西泠印社留下了關于歲月的痕跡和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