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別跟人家說東西南北!有種方向叫做「抵攏倒拐」?

在成都,別和當地人說東和西,因為成都人是分不清東南西北的。這一點對于北方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的,但是對于成都人來說卻再正常不過了。 如果你在成都問路,大機率會得到一種答案。

在成都,有一種指路叫「抵攏倒拐」!這是一個有一定難度的四川話詞語,應用于回答問路,是在成都的日常生活必備。這個詞有一定難度,對于首次問路的外地人來說,聽到該詞很容易「懵圈」。

首先,「抵攏」和「倒拐」可以拆分開來。「抵攏」就是往前走到盡頭的意思,「倒拐」就是轉彎的意思,可「倒右拐」,也可「倒左拐」。 合起來,「抵攏倒拐」就是指往前走到盡頭,再轉(左或右)彎。

用了這樣一個不含任何方位詞的話來指路,其實這和成都人的方向感無關,問題在成都這座城身上。因為最早成都在城市規劃上與北京西安幾乎是同一種布局,俗話說就是攤大餅,一環二環三環,但是在北京西安問路都用東南西北,偏偏成都就不是。

而且成都也有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幾個方向,但除了市中心的老皇城和天府大道南延線是正南正北方向,其他街道包括河流都是大約北偏東或者東偏南30°。 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只有六個字:歷史遺留問題

成都曾經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公元前256年修建的都江堰至今還在滋潤著成都平原。成都城外有府河和南河這兩條母親河環抱。 城中有環繞「老皇城」的護城河御河,有穿城而過的金河。

在成都這樣一個布滿水脈,掘地幾尺就能出水的地方,自然要依水而建。戰國早期,秦國統一巴蜀,看到成都平原還是開放式的城市,只有江水與木柵欄環繞,沒有圍城。 于是秦惠文王對張儀說:蜀地竟然沒有圍城,你安排一下。

但根據資料記載: 「因秦人不熟識成都天氣、土壤等與關中大不相同的特點,仍然用關中的板筑法來筑城,土墻較薄,不少地段常毀于暴雨和洪水。」當時成都地勢低洼,建城地址有很多灘涂,無法按傳統的方方正正、正南正北的建筑規劃進行修筑,只能因地制宜地按照地勢和河流的走向來修房屋。

這樣一來秦國修建的成都城最初的城墻,一開始就不是正南正北的布局,而是呈「東北—西南」方位偏離30度左右。而后城內的建筑方位自然也依照著城墻的走勢而建。而后的幾千年里,成都城不管怎麼修修補補都是維持著這個格局,直至今日。

成都變成了一個不方不正、不南不北的形狀,因為有點略像龜的形狀,所以成都也有了「龜城」的別稱。「龜城」這個提法,還出現在很多詩句中, 比如唐代詩人戎昱的 「九月龜城暮,愁人閉草堂」,清代詩人王漁洋的「人煙過蠶市,新月上龜城」。

因此成都人對于方向并沒有明顯的感覺,發展出了「抵攏倒拐」這樣的成都人專用的指路術語!所以在成都,別和人家說東西南北~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