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3年的1月21日與22日,這兩天分別誕生了兩個人——史思明和安祿山。他們在唐玄宗末年時期發動了著名的「安史之亂」,從此讓大唐一蹶不振。然而每每說起「安史之亂」時,人們第一時間總會想到安祿山,那麼史思明其人究竟如何?
史思明原名崒干,出身于營州都督府羈縻州——寧夷州(今遼寧省朝陽市)的突厥部落,與安祿山為同鄉,自青年時便成為伙伴。 史書記載他:「身材瘦削,鳶肩駝背,凸目側鼻,少須發,性情急躁詭狡。」
成年后,史思明投入營州都督烏知義賬下,成為一名輕騎,每次被派出打探敵情,他都有所斬獲,他還精通多國語言,便升為互市牙郎,負責邊境貿易的中介事務。 這樣一份差事逐漸磨煉出了史思明那陰沉的心機,而且善于巧言令色。
不過史思明有個習慣就是好賭,且花錢大手大腳。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史思明因無力償還官府債款,便出逃北邊的奚部落,但半路被巡邏兵抓住。 急中生智的史思明反而詐稱自己是唐朝派來的使者,殺了我會禍及妳們的部族,不如帶我去見奚王,他若放我一條生路,妳們也有功勞。
當奚王聽手下來報,說大唐使者前來恭賀大王,滿心歡喜,好生招待史思明。臨走時,還特地派了部落中最有名的大將瑣高,帶著300甲士跟隨史思明去朝拜大唐天子。 行至平盧(今遼寧朝陽)時,史思明偷偷聯絡平盧軍使,以「奚兵數百,外稱入朝,內實盜」為由,讓其先下手為強。
一場偷襲過后,瑣高和他的300甲士通通被擒,瑣高被抓起來送到了幽州。為此,史思明被當時的幽州節度使以奇功上表朝廷, 與安祿山同為「捉生將」(低級軍官職位),從這一刻開始安、史兩人就成為了很好的「伙伴」,引為平生「知己」。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史思明那個同年同月不同日出生的好兄弟安祿山坐著「火箭」神速升官,手掌平盧軍、盧龍軍等三萬七千余人。 安祿山在嶄露頭角獲得寵信后,好「兄弟」史思明也必然得到升職,同時擁有到朝廷上奏直接面見皇帝的機會。
入朝覲見時,玄宗對其近些年軍事上的成績頗為贊賞,賜座與他交談,問了下他的歲數。史思明畢恭畢敬地回答:「四十矣。」玄宗撫其背曰:「卿貴在后,勉之。」 隨后任命他做了大將軍、平盧兵馬使,賜名「思明」。就這樣,史思明成功獲得了玄宗的信任。
玄宗確實看出來了史思明的大器晚成,卻沒有看出他大器晚成的代價是大唐的衰落。十三年后,當年攜手過關斬將的安祿山與史思明這對兒CP,終于等來了他們羽翼豐滿的那一天。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祿山正式起兵發動叛亂,二把手史思明留守老巢范陽,使后方無憂.
曾經的唐明皇逃之夭夭,偏安一隅。大唐首都長安只剩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景象。 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但沒過多久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刺殺于臥榻之上。那麼此時安祿山的「好兄弟」史思明在做什麼?
當時的史思明被名將李光弼正打得滿街跑,再聽聞「好兄弟」被兒子所弒后,立即率領13萬叛軍,果斷改旗易幟歸順大唐。可以看出,其實安、史的關系并沒有那麼鐵。《舊唐書》曾記載過兩件事:一、兩人曾征討契丹大敗,安想要史為其頂罪;二、安史之亂爆發之初,史曾求安增援,結果安不予理會,史差點被郭子儀和李光弼包了餃子。
何況史思明對任何人都沒有忠誠可言。果然,史思明再次反叛,自稱大燕皇帝,年號順天。公元761年,史思明大敗李光弼,朝堂大為惶恐。 此時的史思明躊躇滿志,想象著自己下一步可終結唐王朝,但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與安祿山類似,史思明也栽在了兒子的手里。
史朝義是史思明的長子,因出師不利遭遇慘敗,受到史思明的大力斥責:「俟克陜州,終斬此賊。」于是史朝義與自己的部下暗中謀劃,連夜闖入史思明的營賬,將其殺死。 史思明怎麼都不會想到,他機關算盡,卻還是少算了自己會以相同的方式去見「好兄弟」安祿山。
那些唐玄宗所看重的人,最終都傷害了自己,如果他不重視史思明,也不會為其賜名。當唐玄宗在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時一定聽不到「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安祿山的死法與史思明的死法,離奇的相似,終其原因是他們得了相同的因,也得了相同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