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墻,是西安這座城市的靈魂所在!但它為什麼不是世界文化遺產?

城墻,是西安這座城市的靈魂所在。 西安的城墻全長14公里,是國內現存的保存最完好的城墻體系。方方正正的西安城,市中心由城墻圍著個四四方方,站在城墻腳下,散發著肅穆,也似乎能感受到了它的孤獨,這種孤獨感似乎比其他城市更加神秘深刻!

公元1370年,在明太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指導下,明太祖朱元璋將次子朱樉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修建城墻,直到公元1378年完工。 今日看到的西安城墻就是明代所建的西安城墻,可稱之為明城墻。

西安明城墻凝聚了我們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為研究明代的歷史、軍事、封建社會的城市建設、歷史都有著很高的價值。但是就是這麼一個歷史文化價值超高的古老建筑, 為什麼從1987年開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至今卻一直都沒有通過呢?

西安明城墻自1987年開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前兩次,都沒機會進入國家《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便宣告終結。慶幸的是在2006年,西安城墻又與南京城墻、遼寧興城城墻終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初步名錄」!

但是直到今天,2006年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35個項目中的開平碉樓、福建土樓、五台山、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元上都遺址、云南紅河哈尼梯田等7個項目已相繼申遺成功, 但明城墻成功申遺卻還只是個「夢」,遙不可及!

因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要求「不但要保護文物的個體,而且要保護文物的環境、歷史地段,以及城鎮的歷史風貌」。也就是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單一的東西,而且是一個整體。這也是世界遺產必須具備的兩個基本要素,一是真實性,二是完整性。

真實性就是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文的,都要求是原始的,決不可造假景、造假文物,不能在風貌保護區內建人工設施,以保持遺產的真實性。 然而西安城墻在經歷了王朝更迭、戰亂以及各種歷史原因,幾經摧殘......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西安「鐵市長」帶領著西安人民對城墻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和維護, 填補空洞,添附包磚,對年久失修的城樓箭樓進行修繕,拆除違規建筑,才使得西安城墻慢慢得到了恢復,城河清淤治理初見成效,連接民國時期的豁口如玉祥門、朝陽門。

城墻的內部夯土層依然保存完好,位置、結構都沒有發生過變化,建筑形式、規制、平面位置、構筑實體都沒有發生變化。所以西安絕非是在重建城墻,而是對破敗不堪的城墻的維護和修復。

雖然因為修護讓申遺失敗,但如果城墻遭到了嚴重破壞就不能維修而任其崩塌毀壞,對于文物而言才是真正的破壞! 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人對城墻的保護,才能讓這座偉大的歷史古建留存至今。

歷史與現實,厚重與靈秀,傳統與前衛,時至今日的城墻與大南門商圈的繁華相互輝映,羅列起了西安這座城市豐富的視覺層次! 對于今天的西安來說,城墻不再是防御,不再是分隔,而是永遠的繁華。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