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詩《過華清宮》,讓世人們知道唐玄宗為了讓楊貴妃吃到荔枝,不惜重金打造國家驛站運輸系統,建起一條專供荔枝運輸的驛道。
楊貴妃能在長安吃到南方的新鮮荔枝,不惜成本滿足口腹之欲,可謂古今荔枝「包郵」第一人。荔枝產于南方,在古代稱得上是一枚難求,那麼楊貴妃的荔枝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又是走的哪條道路運往長安呢?
唐朝的荔枝產地,主要集中在廣東和四川。世人往往流傳的是,唐玄宗為了妃子一笑,派人遠赴嶺南( 五嶺以南,大致相當于今天的廣東、廣西和海南地區。)采摘荔枝,為了保證第一時間送到,沿途使者晝夜奔襲,每次運輸過程都會有馬累倒在旅途。
何況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被貶惠州后,發現惠州的荔枝味美,寫了一首名詩《惠州一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更讓后人們堅定的認為楊貴妃吃到的荔枝,是從嶺南運回長安的。
但是,荔枝是一種十分「嬌貴」的水果,在沒有冷藏手段的古代,它的保存時間是非常短暫的。白居易《荔枝圖序》中說荔枝: 「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雖然在唐玄宗時期,全國約有1639個驛站,其中水驛260個,陸驛1297個,水陸相兼驛86個。但從嶺南運送荔枝到長安,距離近2000公里,中間還要穿山越嶺,至少都需要十天的時間,這樣的荔枝送到楊貴妃面前,恐怕早就「色香味盡去矣」。
顯然,楊貴妃不可能吃壞掉的荔枝,所以荔枝從產地運至長安,應該盡量保持在三天以內。 與之相對的川渝,雖然以「蜀道難」聞名,但是自秦代起一直開發道路,到唐朝已經有著名的「米倉道」,從陜西漢中直通四川。
如果是合江的荔枝,前往長安可以走成都、德陽、廣元一線,全長1000公里左右。如果是涪陵的荔枝,路程更短時間更少。可北上至通州(四川達州),經陜西省鎮巴縣進入西鄉縣。 從西鄉至達州的這條山道,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荔枝道。
當涪陵的荔枝抵達西鄉后,此次送荔枝之旅只完成了一半。從西鄉到長安,還要經過一條山路,這就是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子午谷(子午道)。當年諸葛亮北伐曹魏,魏延獻計給自己五千人馬,抄子午道襲取長安,諸葛亮認為太過冒險,便拒絕了魏延。
但在唐朝開元、天寶盛世,就不存在這個風險,所以荔枝使者走子午道是非常安全的。南宋地理學家祝穆在《方輿勝覽》就曾記載: 「從涪陵經達州取西鄉,折東北取子午谷,三日就可以抵達長安。」
荔枝主要成熟在5-8月,本來就容易腐敗的荔枝保鮮時間大量縮短,為了能夠延長保質期,所有的快遞小哥會在驛馬的脖子上掛上鈴鐺,好在到達下個驛站前, 通過鈴聲讓驛夫做好準備,并且手握朝廷頒發的快速通關書,沿途發生任何事兒都不得阻攔。
這樣還不夠,現在的川蜀流傳著「竹筒保鮮」,古人把剛摘下來的荔枝放進大竹筒內,再用濕泥密封,就會創造一個溫潤涼爽的保鮮環境。而且楊貴妃的父親曾任蜀州司戶,她幼年生長在蜀州,更熟悉川渝一帶荔枝的口味,食用荔枝非但是口腹之欲,更是思鄉之情。
現今川渝的荔枝產區分布較為零星,已不復唐時的盛況,這是歷史氣候的變化造成的。隋唐氣候處于暖期,巴蜀長江沿線的氣候較今天更加濕熱,後來暖期結束,溫度下降,荔枝失去了生長必需的充沛熱量,只能向更南的南方遷移。
嶺南、巴蜀,楊貴妃所嗜的荔枝究竟從哪里來,或許仍未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無論這枚鮮紅的小果產自何地,它將永遠是華夏時空里的一道倩影,承載起無數的喜歡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