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東坡:一生至樂在杭州

蘇軾,曾兩度在杭州任職,第一次是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36歲,被任命為杭州通判 ,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陷入了斗爭漩渦,無奈申請外任,避開是非,心情不大好的他在那年冬天到達杭州。不過蘇軾的性格善于自得其樂,所以他逃向了大自然。

西湖的美世人皆知,蘇軾任職的杭州府衙又恰好在緊靠西湖南邊的鳳凰山麓,這地段,游湖就是出個門的事兒。天氣好的時候,干脆把辦公桌搬到湖邊,一邊欣賞美景,一邊處理公務。我們現在很多人把日子過成詩,蘇學士這是連班都給上成了詩。

西湖給了蘇軾很多的創作靈感,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就寫于這段時間: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讓西湖以一個溫婉女子的形象出現,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很多人對于西湖的想象。

宋朝時的杭州人民,每到中秋時節都要在錢塘江觀潮。原本就喜歡雄壯奇觀的蘇軾來到這里,當然不會放過。八月十五這一天蘇軾坐觀浪潮洶涌和弄潮少年的表演,被大景感動,便寫下了 「萬人鼓噪懾吳儂,猶是浮江老阿童。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除了欣賞美景外,吃貨東坡先生也不忘夸贊杭州的湯面片兒川, 總結了片兒川的靈魂「無竹令人俗,無肉令人瘦」。蘇軾第一次在杭州只待了三年便被調往密州任職,之后的「烏台詩案」讓蘇軾有一次卷入斗爭旋渦。 于是,54歲的蘇軾主動請求外放,18年后他又回到了杭州。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以龍圖閣學士身份出任杭州知州。而當他來到日思夜想的西湖時,卻看到了一片荒蕪景象,由于疏于治理,葑草已經遮蓋了西湖近一半的面積,到處都是沼澤。 從前的「水光瀲滟」不見了,「山色空蒙」也消失了。

這次回到杭州,蘇軾不再那麼喜歡參加各種聚會活動,而是專注投入到政務之中,做出了惠及后世的諸多政績。 面對西湖「慘狀」,蘇東坡擔心「更二十年,無西湖矣」,所以蘇軾祈求朝廷賜度牒五十道,配合他現在手上所有的錢款,雇傭民工清理湖面。

同時在西湖邊一道東西方向的白堤修筑了六座橋梁,便于兩邊水源疏通,又在長堤兩岸種植了芙蓉和楊柳,利用樹根鞏固堤岸。再建九個涼亭,便于行人歇腳。 蘇軾作詩分享了他的喜悅:「六橋橫接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卷蒼煙空。」

當蘇軾離任后,他的接任者林希將此堤命名為「蘇公堤」。蘇軾還在湖面上開辟了一塊地方出租給農戶種植菱角,立了幾個小石塔,劃分了界線,這幾個小石塔就是「三潭印月」景觀的來源。 在著名的西湖十景中,「蘇堤春曉」和「三潭印月」這兩個都離不開蘇軾的功勞。

元祐五年春,干旱過后,江浙發生大規模瘟疫,「因疫病死者,比他處常多」。 蘇軾立即實施了兩項舉措:施藥和創立病坊。從庫房中撥出結余的官錢兩千貫,又自己捐贈黃金五十兩,籌備了這座名為「安樂坊」的機構。

坊中請了懂醫術的僧人出診,對于醫術高明的住持僧人,還可以呈報朝廷賜以紫衣作為獎勵。對于這種救民于疾苦的事業,杭州百姓無不充滿感激。 如今的杭州人提起蘇東坡,仍會備顯親切尊稱其為「老市長」,他用自己的功業及文學使得「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名得傳天下。

林語堂說,蘇東坡是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再難的生活都能過得樂呵呵。遭遇挫折兩赴杭州的蘇軾,他看遍了杭州的湖光山色,品嘗了杭州的頭牌美食,同時也造福一方百姓。在人生每一個境遇里,我們都能與東坡先生相遇。 正如他詩里寫過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