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已經46歲的孟郊,在奉母命第三次赴長安科考,終于登上了進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勝,當即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詩《登科后》!
孟郊前兩次考試均落榜,這次高中仿佛一下子從苦海中超度出來,登上了歡樂的頂峰。詩中一開頭就直接傾瀉心中的狂喜, 說以往那種生活上的困頓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時金榜題名,終于揚眉吐氣,自由自在,真是說不盡的暢快。
詩人之所以如此開心,那是因為他一生際遇不如意, 孟郊出身寒門,仕途不得志,見過安史之亂,也見多了底層人民的痛苦,詩也寫得冷峻奇險。他和賈島齊名,蘇軾說「郊寒島瘦」。不僅詩風,孟郊的整個人生也過得清冷寒苦。
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年),在盛世大唐的樂聲已經接近終曲之時,孟郊踩著盛唐的最后剪影出生于湖州武康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短短四年之后的唐天寶十四載(755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讓大唐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爆發了。
雖然孟郊的父親孟庭玢是當地一個底層官職,靠著稀薄的薪資苦苦支撐著這個一貧如洗的家庭,遠處時不時傳來的戰亂流言, 父母拼盡全力也難以為繼的窘迫家境,從年幼起,灰暗就成了孟郊的人生主色調。
長大的孟郊,云游四處時也目睹了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下百姓的艱辛生活,把這些都寫進了詩歌里。一首《征婦怨》,孟郊讓我們看到了征婦送別出征丈夫的不舍。 丈夫走的第二天,她就開始念叨思念丈夫,但只能「良人自戍來,夜夜夢中到」。
一首《傷春》,孟郊讓我們品味到了戰爭的殘酷: 「亂兵殺兒將女去,二月三月花冥冥。」一首《寒地百姓吟》,孟郊帶我們看到底層百姓生活之悲慘,也看到貴族人家生活之奢華: 「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隨著父親的驟然辭世,孟家更是陷入了雪上加霜的絕境。但孟母依舊言傳身教,時時叮囑孟郊,不令其荒廢學業。 靠著一朝高中來扭轉家族的頹勢,這是當時寒門學子的唯一選擇。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42歲的孟郊終于下定決心,出發去長安參加科舉!
第一次毫無懸念地落榜。 但這次進京赴考并非沒有收獲,和科舉中第相比更重要的,是孟郊結識了自己的伯樂和知己——韓愈。兩個相差十七歲的人竟然成了莫逆之交,《舊唐書》說孟郊「性孤僻寡合,韓愈一見以為忘形之契」。
貞元九年,孟郊第二次科舉落第,偏執的他甚至在第二次落榜后寫下了「死辱片時痛,生辱長年羞」的過激言論。 經過幾年的沉寂之后,46歲的孟郊終于還是在母親的催促之下第三次去長安應試,最終進士及第。
激動的心情占據了全部,他騎上馬,盡情地繞了長安城一圈,暢快地吟出:「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 曾經的窮困潦倒都不必再提,從此以后我便得酬壯志,振翅翱翔九天。
4年后,孟郊被任命為溧陽縣尉,決定接母親到溧陽來住。五十歲的孟郊想起了曾經母親對他一次次科舉考試的鼓勵,再想到自己去長安趕考的前夜,母親辛勞地為自己縫補衣服,準備行囊的情景, 孟郊潸然淚下,揮筆寫出引千萬游子共鳴的詩《游子吟》。
《登科后》這首詩再簡單不過,無非是抒發多年以來心中的郁悶和苦難。看到「昔日齷齪不足夸」的時候,這里面又蘊含了多少頭懸梁、錐刺股的刻苦和努力,又包含了多少饑寒交迫。還有那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父母厚望,一次次落榜的尷尬境地和心理壓力......
如今百萬的大學聯考學子,也曾經在炎熱的夏日里,背著那些枯燥乏味的專業術語;也曾在寒冷的冬天里,卻還得堅持做完一套又一套的模擬題;也曾經在擁擠的捷運里,拖著疲憊的身軀...... 但無論我們曾經歷過什麼,錄取通知書抵達的那一刻,你都會覺得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