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古的倉央嘉措,他是活佛中最大的王,卻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康熙二十四年春,幾個神色肅穆的紅衣喇嘛來到拉姆拉錯,為尋找五世達賴羅桑嘉措的轉世靈童,接受神示。 這一次,神明指向了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一片土地,這里生長著云雀和靈芝,也養育著性情灑脫、崇尚愛情的門巴族人。

十四年后的一天,少年倉央嘉措被拉薩的高僧接走,才知道命運早被改寫。倉央嘉措(1683—1706年),康熙年間的第六世達賴喇嘛。14歲被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同年他坐上布達拉宮的佛床。

來西藏的朋友,只要有點文藝情節,大都聽過倉央嘉措的詩。很動情、很傷感。那些句子, 一看就是一個用情很深的人,在經歷情感波折、人世滄桑之后,故作鎮定,淡淡回味出來的。

比如《十誡詩》: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有特別適合在旅行路上: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還有的唱成了歌的:在那東方的山頂,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輕姑娘的臉龐,漸漸浮現在我心上……

這些詩和歌,流傳很廣,打動了很多人,傳說都是倉央嘉措寫的。民國時期,于道泉先生最初翻譯的《倉央嘉措情歌》,也是根據民間傳說整理而來。比如最著名的一句: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譯文的妙筆生花。

為什麼從民國開始就已經開始流傳倉央嘉措的詩?因為在所有的喇嘛里,倉央嘉措是最讓人難忘的一個,也是最為民眾傾心的一個,只因他是最深入紅塵的活佛。 從圣僧到情癡,大抵是因為他的情詩背后至情至性的愛情故事吧。

青梅竹馬——仁珍旺姆,這是倉央嘉措在情竇初開時愛上的女子。當時的藏王因為權利斗爭的需要,導致倉央嘉措遲遲未能轉正為「六世達賴喇嘛」。 這樣一來,反倒給倉央嘉措創造了自由快樂成長的機會,他和正常的男孩子一樣,有了心愛的仁珍旺姆。

當倉央嘉措被接到布達拉宮后,便與仁珍旺姆竟成永訣。這時他下決心想要當個稱職的達賴喇嘛,但藏王桑吉出于對權力的渴望,不肯移交權利。 于是他又在布拉達宮后面的園林湖中認識了美麗的達娃卓瑪,來自瓊結地方的姑娘。

後來達娃卓瑪被她父母帶回了瓊結,失去達娃卓瑪后,他內心的痛苦和郁悶又需要放縱和發泄來排解,干脆在布達拉宮邊上開了個小門,化名宕桑旺布,喬裝改扮在拉薩的公園和居民中游玩, 這段時間,他在八廓街一個土黃色酒樓遇到了美麗的當壚女瑪吉阿米。

他從此白天在布達拉宮念經為活佛,夜晚到黃色酒樓伴卿做情郎,這樣過了好幾個月蜜月般的生活。不管是不是美麗的誤會,我們都寧愿相信,在倉央嘉措不得意的時候,能有一個笑意盈盈的姑娘能暫慰他落寞的心。 佛,不是情感的毀滅,而是情感的升華。

1706年春末,黑壓壓的信徒匍匐在泥濘的路上,磕下一個個等身長頭。 他們追隨著關押倉央嘉措的囚車,雪花飄進他們虔誠的眼中。在新一輪的政斗中,桑吉嘉措敗給了拉藏汗,當然倉央嘉措也成為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三百年前,那個大雪紛飛的夜晚,25歲的倉央嘉措在正史中的足跡,到此為止。歷史很奇妙。 冤死的倉央嘉措,不但沒有被人遺忘,反而博得了同情,尤其是藏族人發自肺腑的憐惜、哀嘆和遺憾。

有人說他失蹤了,逃到了內蒙古的阿拉善,建立了南寺,又變成了活佛。也有人說,他去了五台山,隱姓埋名,秘傳佛法……直到現在,還有人去那里祭奠。 人們在倉央嘉措的詩歌的基礎上,創造出大量的民歌,不惜版權,全部歸于倉央嘉措名下,讓它得以流傳。

如今當我們去往八廓街東南角,看著那棟黃色小樓。仿佛可以看到夜幕降臨,來自各地的流浪歌手,齊聚在此,通宵達旦,對酒當歌。 有個叫宕桑旺布俊美少年,他的眼睛只為一個姑娘停留,她叫瑪吉阿米,歌聲像夜鶯一樣好聽。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