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詩人都喜歡寫邊塞詩?都發展的如此繁榮?

唐詩是中國傳統文化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而在這座高峰之上,盛唐的邊塞詩可以說處于其山峰之巔,成就尤高。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從讀書之時起這些讀來氣勢充盈的邊塞詩總能讓人心生澎湃之感。

邊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最早可以直接追溯到西周時期。據《全唐書》記載,在唐朝邊塞詩總量達到2000余首。 其中王昌齡、高適、王之渙、岑參,被世人稱為唐代著名的「四大邊塞詩人」。

那麼為何唐朝會是邊塞詩發展的黃金時期呢?在唐朝政權初建時期,是向外擴張開疆闊土的時候,邊疆戰爭頻發,疆土得到擴展,戰爭之后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得以交融發展, 文人群體們對邊塞開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大將們經常出兵塞北,和少數民族發生軍事沖突,戰斗常常都是唐軍獲勝。詩人岑參在《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一詩,表達的就是唐軍平定胡虜,取勝而歸的心情。詩中那句 「前年斬樓蘭,去歲平月支」可見唐王朝在對外戰爭中的實力所在。

另外,唐朝有一項重要的國家政策就是「和親」。歷史上唐朝先后與回鶻、突厥、吐蕃等少數民族和親共計20多次。 穩定的關系直接促進了邊疆之上多民族直接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融合,進而直接促進了和親、邊塞風光等主題邊塞詩的誕生與發展。

最重要的是唐朝鼓勵文人從軍,人們除了可以參加科舉入仕外,還有一條途徑就是投筆從戎,以立軍功為途徑入仕報國。文人們在邊塞上有了生活體驗,更好地激發了他們在邊塞詩上的創作靈感,同時也擴大了邊塞詩人的存在群體。

正如《從軍行》中說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參軍入塞也成為了許多文人士子們的理想。那些在科舉上失意的文人,便選擇了這一途徑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當他們來到邊塞,看到未曾接觸過的現實又怎能不發出一番感慨。

整個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詞,大都有著濃濃的「尚武」情節,王維的 「漢家天(一作大)將才且雄,來時(一作時來)謁帝明光宮」。王昌齡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很多詩句都和漢朝有關,因為漢武帝劉徹以武力安定邊境,盛唐之時,天可汗李世民不也是如此嗎?

極盛之后,迎來了安史之亂。因為戰爭,國家實力的下降,塞外再美的風光看起來也不那麼的讓人舒心了。絲綢之路沒落,繁華不在,晚唐邊塞詩人更多訴說的是一種哀歌。 例如「安西雖有路,難更出陽關」或是晚唐的「秦法欲興鴻已去,漢儲將廢鳳還來」這樣的詩詞。

邊塞詩就像是唐王朝的歷史一樣,有過頂峰也有過低谷。在不同的時期內它帶給邊塞的內容與情感是不同的。每一位邊塞詩人就像史官一樣用自己的筆寫下邊塞的故事,留給后人品讀。 也正是這些詩人與詩作的完美配合,我們才看到了一個屬于邊塞詩的真正「黃金時代」。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