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的水傍街,街依水,順水便知街何在!但為什麼沒有城墻?

麗江古城,總能給人一種典雅、清幽的感覺。當你徒步在古城的巷子里時,不僅會看到家家有水,戶戶有花,還有周圍的陣陣歌聲,納西風格的宅院鱗次相比,古老的石橋講述著美麗的傳說......

始建于南宋的麗江古城,距今已有800年。歷代均為滇西的政治軍事重鎮和納西漢藏等族經濟文化交往的樞紐。 麗江世襲土司姓木,納西族人口中的木老爺,從前就是這座麗江古城中「紫禁城」的主人。

當你走在麗江古城內,沒有束縛,沒有制約,她就是以自由開放的情懷緊緊的擁抱著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因為這座古城并不像其它漢族的城市一樣,有城必有墻, 麗江古城是一個沒有城墻的城市。

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土司家族姓「木」,把木字圍起來就是「困」字—— 「木公主政麗江,居于城中,皆為木之所屬也;如若筑城以圍之,豈不成一‘困’字乎?此自取其困,受困久也,必自亡也!望公三思。」但是,這個說法只存在于民間,其實是無從考證的。

麗江古城不筑城墻的原因與麗江的地理、軍事、經濟息息相關。麗江土司深得朝廷賞識,可以安心稱雄一方,且與鄰近的吐蕃、南詔、大理國等地方政權能夠和睦相處,沒有戰亂之憂!麗江古城周邊山川相繆,本身就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還有太子關、石門關、九河關、瞿塘關等關隘的存在,整個麗江壩子都處于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中,官兵幾乎都駐守在各個關隘,并不需要在古城一帶建筑圍城。

何況麗江古城也并非一直都沒有圍墻,在「土改歸流」之后,曾有流管以府署為中心重新建造城墻,但為了方便來往商旅,不久即拆除了!而且麗江古城并不是統一按照方案建立的城池,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村落連綴在一起形成的,自然沒有城墻。

在古城中心留有方形廣場,稱「四方街」,幾百年來,四方街是滇西北最大的貿易集市,直到現在也是麗江古城的中心!以彩石鋪地,清水洗街,日中為市,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邇。其四周6條五彩花石街依山隨勢,輻射開去,街巷相連!

據乾隆《麗江府志略》記載:「商賈之販中甸者,必止于此,以便雇腳轉運」。 可見四方街在當時是最主要的經濟樞紐,不筑城墻更符合商業中心開放的特點。

傳統的古城一般規劃的方正嚴整,而麗江古城卻體現了一種自然之美,街巷隨著地勢和水勢高低曲直而延伸。城內最長的街道七一街就是順著中河延伸而形成的,新華街、光義街則是沿著西河形成的;新義街、五一街則沿東河形成。

有水就有橋,如今在麗江古城水系上有354座形態各異的橋,古城里的橋大多為石橋,但也有少部分用厚木板架成的。 當然,不論著名與否、什麼材質,都在古城里起到了迎來送往的連接作用。

在納西民眾的觀念中,麗江古城是一個開放的村莊集鎮,它與每一個納西族人的生活密切相連, 一道道街巷仿佛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聚攏在一起,一條條河流孕育著這個城鎮最古樸的文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