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被現代史學家稱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短短八年時間,就讓唐朝的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更是為唐朝后期的藩鎮割據情形埋下了一個伏筆。那麼作為「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 他是怎樣一步步將大唐盛世引向覆滅的呢?
《舊唐書》: 「安祿山,營州柳城雜種胡人也,本無姓氏,名軋犖山。母阿史德氏,亦突厥巫師,以卜為業。」營州在今天的遼寧朝陽,父親為康姓胡人去世甚早,從小隨目。至于為什麼叫「安祿山」,是因為他的母親改嫁給了突厥將軍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所以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祿山。
據考證安祿山也可能是其親與別人私通所生,而這個人是出身昭武九姓的粟特人。粟特人以經商為業,足跡遍布東西方,與各族人多有交往。 安祿山也有類似天賦,史載他精通九種蕃語,從小就擅長與人打交道,因此做了諸蕃互市牙郎,在邊地市場做中介謀生。
在東奔西走的日子里,安祿山也漸漸發現自己不僅做生意在行,也適合從軍,他熟悉山川形勢,了解風土人情,自身的膽量十足,身體素質也不錯。 一個偶然的機會,而立之年的安祿山投入了范陽節度使張守珪賬下,當了「捉生將」,這是一種專門抓獲俘虜的低級軍官。
果然,相比做生意安祿山更適合當兵,而且業務能力非同一般,他在戰場上發揮出了驚人般的勇猛,經常帶三五騎出去便能俘虜數十契丹人而歸,靠著軍功不斷升官。 張守珪對其大加贊賞,并收他為養子。也就是在此期間,安祿山認識了史思明。
安祿山經常以欺騙手段偽造戰功。他幾次誘騙契丹與奚人貴族聚會,然后用毒酒將他們灌醉,取其酋長之首送到長安報功,并將其余俘虜坑殺。 史書記載,僅天寶九載(750年),安祿山就向玄宗獻上俘虜8000多人。這些無辜的百姓,淪為他滿足玄宗驕奢之心的工具。
靠著這些「軍功」,安祿山也在想方設法為自己鋪路,為了加官進爵不擇手段,每次朝中派使者到邊地,安祿山都加以賄賂,請他們在玄宗面前美言幾句。 這一方法頗有成效,經過別人的吹捧,唐玄宗也聽說了安祿山這麼一個「忠臣良將」。
到了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在平盧設置節度,任命安祿山為代理御史中丞、平盧節度使。兩年后又任命安祿山兼任范陽節度和御史大夫。 早年漂泊無依的雜胡安祿山,終于成為了一名威震四方的封疆大吏,且一步步向權力中心靠近。
在唐玄宗面前,330斤的安祿山始終為自己制定了一個傻白甜的人設。史書描述他肚子上的贅肉能及膝,行走時要先聳動雙肩牽起肚皮,才能邁開雙腿;每次出門坐馬車,半道必須得換馬,不然馬會累趴…… 但為了哄唐玄宗開心,他竟能隨時表演「胡旋舞」,而且「疾如風」。
有一回唐玄宗開玩笑地問,「妳這個胡人肚子這麼大,里面都裝了些啥?」安祿山回答說:「唯赤心耳!」安祿山還主動拜小自己16歲的楊貴妃為母,有了皇帝和貴妃的雙重加持,安祿山在朝廷的地位堪稱青云直上、飛黃騰達。天寶十載(751年),唐玄宗封他為河東節度。
當楊國忠接替李林甫成為大唐新任宰相,他多次地對唐玄宗說安祿山必會叛亂。但安祿山便哭訴道:「 臣本胡人,得到陛下提拔重用,累居節度使等職,所受恩遇超過常人。楊國忠嫉賢妒能,想謀害臣,臣恐怕命不久矣!」唐玄宗反過頭來就對安祿山賞賜巨萬,進行安撫。
隨著安祿山的職權越來越大,叛亂的跡象也越來越明顯,他在范陽建造城堡,表面是防御侵略,實際上是儲藏兵器、糧食。當時許多人包括太子,都提醒唐玄宗加以提防,但唐玄宗卻閉目塞聽、絲毫不信。 他想不到,大唐風平浪靜的表面之下,一場驚天巨變正在悄然醞釀。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從范陽起兵,率各族騎兵、步兵十五萬,半夜行軍,黎明吃飯,以日行六十里的速度鼓噪而下。 沒幾個月工夫,叛軍就占據了東都洛陽,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僭越稱帝,國號大燕,年號叫圣武。然而,這個夢卻并不長久。
安祿山由于身體肥胖,長年長瘡癤,起兵之后視力愈漸模糊,稱帝不久便完全失明,加上全身長滿毒瘡,安祿山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 他的兒子安慶緒也刻不容緩,聯合親信幾人一合計,將安祿山刺殺于臥榻之上,就這樣,安祿山結束了自己這充滿戲劇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