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在西安出土了一塊石碑。 其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并頌」,碑文由1780個漢字以及另附數十字敘利亞文組成。這塊石碑與古埃及的羅塞塔碑、死海東岸摩押希伯來文碑以及北美阿茲特克授時碑并稱為「世界四大名碑」。
這塊石碑高279厘米,寬99厘米,為國寶級文物,目前放置于西安碑林博物館中。每年吸引著大量國內外游客來此瞻仰, 更為重要的是,這塊石碑向世人講述了一段塵封的往事,見證了一個宗教在唐代發現的歷程。
「大秦」是古代中國對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的稱呼。為什麼稱之為「大秦」?《后漢書》上是這樣解釋的:「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唐人所說的「大秦」,是指建都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異端——聶斯托利派。聶斯托利是個敘利亞人,曾在安提阿(今土耳其南部安條克)的修道院接受神學教育,他博學多聞、善于雄辯、厲行禁欲,很快名揚四方,東羅馬朝廷宮中也傳其聲名,但他們始終被另一派亞歷山大學派力壓一頭。
經過長時間的教派斗爭,皇帝把聶斯托利派定為異端,聶斯托利本人被流放到埃及,後來去世于埃及西部的沙漠中。聶斯托利雖死,但是他的追隨者繼續秉承他的思想建立教會,主要往東方各國發展, 而「景教」就是聶斯托利派在中國的名字,「景」是光明廣大的意思。
唐朝建立后,太宗李世民開創了燦爛的「貞觀之治」。他在西域建立安西都護府,加強了新疆、中亞地區的統治,此舉再次打通了陸上絲綢之路,使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得以順暢。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來自敘利亞的景教傳教士得以進入中國,傳播基督的福音。
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來自敘利亞的景教傳教士阿羅本來到長安。唐太宗李世民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他本著「示存異方之教」的開放政策,派當朝宰相房玄齡「迎于西郊,待如嘉賓」,不久,阿羅本得到李世民的接見。
景教碑上記載:「翻經書殿,問道禁闈。深知正直,特令傳授。」從此便準許景教在中國傳播。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特許阿羅本在長安義寧坊興建教堂一所,初稱「波斯寺」,后更名為「羅馬寺」、「大秦寺」。當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又封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
那時華的傳教士當中,也有不少人掌握中東地區的科學文化知識,尤其是醫術。曾長時間擔任宮廷御醫的秦鶴鳴就是羅馬人,他因為治愈唐高宗的疾病,而被寫進了中國歷史書籍。 景教碑上記載「于諸州,各置景寺,法流十道,寺滿百城」的記載,足見當時興旺的盛況。
而且早在唐朝時期,中國就有圣誕節了。景教碑上記載了「代宗文武皇帝恢張圣運,從事無為,每于降誕之辰,錫天香以告成功,頒御饌以光景眾。」 唐代宗強烈支持景教的發展,每年圣誕節都會賜給景教寺禮拜用的香和御膳,表達了對基督徒的慶賀。
會昌年間(845年),唐武宗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景教受到波及,大秦寺被破壞,教徒紛紛逃亡。但兩年后唐宣宗便收回了「滅教」令, 但景教從此則一蹶不振,雖然未完全絕跡,可也元氣大傷,最后再五代十國時期徹底在中國消亡。
直到元代,蒙古鐵騎將歐亞大陸連為一體,聶斯托利派和基督教的其他各派以「也里可溫教」的名義再次來華。信奉者大多是蒙古人和突厥人,漢人信仰的不多。隨著蒙古勢力退回漠北,也里可溫教也終止了在華宣教事業。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向世人述說著唐代時期,基督教在中國發展的歷程,也見證了一段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話。 這不僅是阿羅本等傳教士篳路藍縷開創基督教傳播的見證,也體現了盛唐博大、進取、包容的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