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秦始皇統一六國最大功臣,情商與謀略讓他善終

在幾千年浩瀚的歷史中,為名帥者,能善始善終的,不多。尤其在春秋戰國這樣的亂世紛爭中,得以全身而退的更是鳳毛麟角。 但唯獨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王翦,能在一統六國秦始皇的麾下,可以做到「不卑不亢、不怒不怨」,與之和諧相處,他究竟有什麼過人的大智慧?

王翦為秦國關中人士,出生地為頻陽東鄉(今陜西省富平縣)。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推演,王翦系周靈王太子晉之后,是太子晉的第十八世孫 。 在秦昭王時期王翦就受舉薦入朝為官,只是當時秦國人才輩出,文有相國范雎,武有司馬錯、白起,所以他并沒有過多的表現機會。

當長平之戰后的趙國元氣大傷,王翦從中看到了機會,他及時向宰相范睢獻計除掉其恨之入骨的魏齊,誆騙平原君入秦,然后脅迫趙王交出魏齊才放平原君歸趙。雖說這手段是有點無賴,但最終目的是達到了——魏齊自盡,首級被送到范睢面前,解除了范睢心頭之恨意。

經此一事,王翦就備受范睢器重,逐步擔負要職,為以后的建功成名打下了基礎。不料長平之戰后不久,秦國進入了十年的時局動亂、政權更迭時期。 也就在此時,王翦成為了秦王嬴政的貼身侍衛,他們有事沒事就在一起分析當下時局,對未來天下大勢的看法。兩人關系越來越親密,由此便成為了秦始皇的心腹之一。

當秦始皇初登基時,由于是相國呂不韋主持國政,秦始皇與王翦一直等待機會,儲備力量,厚積薄發。他們一起忍耐了十年后, 公元前237年(秦始皇十年),在王翦等一干近臣的幫助下,嬴政先后鏟除嫪毐和呂不韋集團,從此正式掌握秦國大權。

次年秦始皇就命王翦率軍攻打趙國的閼與,初次獨立領兵王翦就做出驚人之舉,他下令軍中不滿百石的校尉卸甲回家,只從原軍隊的十名將官中選出兩人留在軍中,結果留下來的都是軍中精銳。 王翦就帶著這支士氣很高的部隊攻下了閼與,之后一并攻取了趙國的九座城邑。

公元前229年,王翦奉命伐趙,雖然當年長平一戰使趙國元氣大傷,但是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不甘示弱,兩軍相持了一年多的時間。 王翦一時無法取勝便采用反間計除掉李牧,隨后秦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

數年間在秦軍的鐵蹄下多國相繼滅亡,這其中都不缺王翦的身影。現只剩下的楚國和齊國,于是秦始皇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 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王政大喜,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武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王翦則借機稱病辭朝,回歸故里。

結果楚國名將項燕率軍迎戰的起初故意示弱,隱藏精銳主力,且戰且退,待秦軍撤軍之時,尾隨三天三夜,乘其不備,從后突襲李信。 大破秦軍兩營兵力,斬殺秦軍七個都尉,此役是為秦滅六國期間少有的敗仗之一。秦始皇為之震怒后,便親自請回了將近十七歲的王翦將軍,并按其要求調軍六十萬歸其指揮。

不過這六十萬大軍算是秦國的傾國之兵了,一旦王翦圖謀不軌的話,秦王嬴政連反制的力量都沒有。 這個時候老將軍王翦展現出了自己的大智慧,他深知統領這麼多軍隊在外,秦始皇內心肯定會有所忌憚,一旦有人煽風點火,自己一家的小命可就到頭了。

所以老將軍王翦出征時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在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一路上都在與皇宮中書信往來,所傳內容均為求秦王賞其財富。當部下也開始擔心會不會太過分時,老將軍才說出了自己的用意——

「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國全國士兵盡交到自己手中,此時唯有向秦王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就這樣當秦軍抵達楚國之后,王翦卻按兵不動,整整一年堅壁不出,六十萬士兵都固守營壘休養生息。

王翦與士兵共同生活,并關心其飲食起居,甚至每天組織比賽投石作為娛樂。楚軍求戰不得,日久便斗志松懈。 一年后,楚軍因補給困難,糧草難以為繼,無奈之下,項燕只好率軍東撤。就在楚軍調動之際,王翦突然率兵出擊,斬殺楚軍主帥項燕。之后攻破楚都,平定了楚國。

楚國滅亡后,王翦立刻交出兵權,不僅善終,就連在秦朝滅亡后,王翦的孫子王離也被楚霸王項羽裂土封王。後來韓信擊敗章邯、王離后,王翦的后人又逃到齊地,繁衍成為了瑯琊王氏的祖先,到了東晉更是成為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權勢家族并繁榮了1600年,這全都只因王翦的高情商及赫赫戰功。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