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是再正常不過地慶祝傳統節日的方式。但唯獨端午節吃粽子,多了層紀念屈原的意味,仿佛端午節、粽子就是為屈原而設每年過端午節時。 但其實早在屈原出現之前,吃粽子和端午節即已存在。
如聞一多曾說:唯其中國人民愿意把他們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轉讓給屈原,足見屈原的人格,在他們生活中,起著如何重大的作用。 也唯其遠在屈原死后,中國人民還要把他的名字,嵌進一個原來與他無關的節日里,才足見人民的生活里,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
端午習, 中國人為了祈福納祥、壓邪攘災,家家戶戶在這天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以驅邪祟。小孩子要佩戴彩色香囊,手腕或腳腕要拴上。當敲響賽龍舟的號令,人們認為龍舟滑過的水是「大吉水」,可以洗去霉氣,帶來好運。
除了各類慶典,端午節最重要的一項儀式,便是吃粽子了。一年一度讓人們大戰3000回合的——南北咸甜粽之爭。北方更偏愛甜口,紅豆、蜜棗、板栗等為餡;南方則多為咸口,蛋黃鮮肉、火腿香腸、瑤柱蝦米等......
當端午節流傳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其他亞洲國家,這一節慶習俗與當地的文化習俗相結合,演變成為具有其本土特色的節日。據日本作家豐澤敏郎記載: 天平十九年即唐代天寶六年(747年),日本宮廷已定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后又稱菖蒲節會、菖蒲節供、菖蒲祭。
隨著日本社會進入武士時代,崇尚武士精神的「尚武」成為社會的主流。端午節演變成祝賀男孩誕生并祈求男孩健康成長的節日,期望他將來能夠武藝高超,做個出人頭地的英雄。 因此日本的端午節也是男孩節。
每年一到男孩節這天,由七色彩旗和紅黑兩色的「真鯉」「緋鯉」組成的鯉魚旗,就會在蔚藍的天空里迎風飄動,「鯉魚旗」表示鯉魚跳龍門。 日本吃的的粽子皮多種多樣,有白茅、竹葉、蒿葉等等。所以,日語里又稱粽子為「茅卷」。
等到了夜晚,親戚朋友們會聚餐以表慶祝,晚上不分男女老少,都要洗「菖蒲浴」,日本人也認為菖蒲的芳香能驅走惡魔。 那麼談起韓國端午節,這就不得不提的是中韓之間的「端午之爭」。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不過我們在2009年,端午節同樣申遺成功。
不過,韓國申請的端午祭跟我們的端午節還是太不一樣的。江陵端午祭會持續達一個月,從農歷4月5日到農歷5月5日端午, 先后進行神酒謹釀、山神祭、國師城隍啟程、奉神拜祭、迎神祭、朝奠祭、端午巫術、燒祭等八項活動,祭祀流程相當的復雜。
除了祭祀以外,還會很多民俗活動,摔跤、拔河、蕩秋千、射箭、官奴假面舞劇、漢詩創作比賽、土民謠競唱大賽等。 韓國人也會菖蒲水洗頭,以達到辟邪功效、驅走瘟神。不過他們不吃粽子,而是吃艾糕,當然這無疑是受中國文化影響后出現的粽子變種。
越南的端午節是越歷五月初五和中國端午是同一天,又稱「正陽節」。 不同的是越南人包粽子的材料是芭蕉葉,二是餡料,主要是綠豆或者豬肉。最大的不同則是形狀,北越的粽子是方方正正的,而南越的粽子則是長圓狀,象征著天圓地方。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通過裹粽比賽和賽龍舟慶祝節日的到來; 新加坡東海岸公園每年會舉行龍舟邀請賽,遍邀世界各地龍舟隊參與,一較高低。另外,新加坡人也吃粽子,他們會把粽子中的糯米染色。
回望千年端午史——從先民們最初的祭祀活動,到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從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發展成為漢文化圈內各國的共同節日…… 在歷史長河中,端午節不斷地加入新的時代元素,走出中國,融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