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洞的今生前世!那個洞!原來真的是個「洞」

如果說重慶的美是屬于夜晚的,有一半的原因都是洪崖洞。中國人心中最愛的,終究還是這些璀璨熱鬧的人間煙火色。

建成于2006年的洪崖洞民俗風貌區,現在已是重慶最知名的景區之一。萬千游客來到重慶,幾乎人人都要一睹它的真容,仿吊腳樓式的建筑、魔幻的退台和高差、流光溢彩的夜景,讓游客嘆為觀止。

其實,最初這里叫洪崖門。曾屹立于嘉陵江畔,處于臨江門與千廝門之間,城門筑在一片高崖石壁之上。明末戴鼎筑城,出于軍事需要,重慶建起九開八閉十七座城門,大約建于宋代的洪崖門,從此變成一座閉門。

洪崖門處在臨江門與千廝門之間,城門筑在一片高崖石壁之上。 洪崖洞就處在洪崖門外巖下崖邊,是一個巨大的石窟,本地人把它叫做洪巖洞,又叫神仙洞。古巴渝十二景中「洪崖滴翠」講的就是此處。

明代洪崖洞地僻人稀,一派田園風光,城內數條小溪交匯于此。沿崖而下,仿佛呈現出「濃翠滴空濛」的佳景,此地亦有蘇軾、任仲儀、黃庭堅題刻數篇。 崖上流水傾瀉如簾,狀若飛瀑,形成了「洪崖滴翠」一景,在明代就被列為「渝城八景」之一。

道光二十二年,重慶知府王夢庚幾度立于洪崖頂,觀洞神思,望門興嘆,情乎依依,留連難舍,直到吟唱出「拍肩懷古仙,徘徊不忍去」,才帶著半醒半醉之態陶醉而歸。

伴隨著重慶城市向上半城發展,森林被砍伐一空,「洪崖滴翠」美景不再,不過,另一番獨特的景致卻因此應運而生。 吊腳樓這種巴渝古建筑開始在洪崖洞生根,每年漲水,不少吊腳樓被沖垮沖歪,洪水一過,頑強的重慶人又把它建起來。

就這樣年復一年,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時,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吊腳樓爬滿了整壁懸崖。一條寬約三四米的青石板路,貫穿洪崖洞上下,連接城內外,街道兩旁熱鬧非凡,酒館、煙館、飯館,吆喝聲不絕。

洪崖洞里的居民,解放前大都做著洗衣工、挑水工、船夫等和碼頭息息相關的工作。碼頭沒落后,這些人的工作沒了著落,洪崖洞一度成了重慶城中的貧民窟,吊腳樓也成了危房。

1993年修建嘉濱路時,洪崖洞居民被整體搬遷,2002年洪崖洞片區開工建設, 2006年洪崖洞民俗風貌區落成開業,再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它「一不小心」成了重慶的名片。

如今的洪崖洞,內部有茶樓、火鍋店、小吃店,依然保留了市井生活那份獨特的自然悠哉。吊腳樓樓式建筑,顯示著它的與眾不同,也凸顯出山城的獨特魅力。通明透亮的魅力夜景,也體現著重慶歡迎遠方來客的熱情。

它是這座城市獨特的名片,也是很多人的向往;它擁有著千年的歷史,也代表著這個地方的現在和將來。它像個愛人,靜靜地躺在嘉陵江畔,守候著這個城市的成長,歲月卻讓它更為光鮮。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