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什麼要修昆明池?「牛郎織女」的傳說與昆明池有什麼關系

公元766年,杜甫在在歸途中路過夔州(今重慶北部)時寫下《秋興八首》, 其中「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大贊了長安西南邊的昆明池。作為中國古代第一大人工湖,昆明湖最初是用來做什麼的呢?跟牛郎織女又有什麼關系呢?

昆明池創建于西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 《漢書·五行志》:「元狩三年夏,大旱。是歲,發天下故吏伐棘上林,穿昆明池」。位于長安西南方向,是漢代關中地區最著名的湖泊,規模之宏大,周長達到四十里,面積332頃。

取「昆明池」這一名字,是因為「昆」字是「日」下面一個「比」,這是說像太陽那樣光明。可比日者,月也。而「明」字則是「日」、「月」合在一起組成的字。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陰陽觀念是中心的思想之一,而日月是陰陽兩極的典型代表。

漢武帝鑿昆明池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訓練水軍以征伐昆明夷和南越。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古代,軍功需要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這也是後來南朝昆明池多為水軍訓練基地,後來乾隆在北京所修的昆明池,也有訓練水軍之原因。

《史記·平準書》記載:元鼎元年(前114), 「乃大修昆明池,列觀環之。治樓船,高十余丈,旗幟加其上,甚壯。」樓船起上層建筑3至4重,高10丈(27.6米),可載1000人。各重上層建筑均設有艙室、女墻、戰格,作為士卒戰斗的依托和防護設施。

樓船成為舟師的主力戰艦,從而亦成為舟師的代稱,故漢代舟師通稱為樓船軍,簡稱樓船,或船軍;士卒稱為樓船士,領率官稱為樓船將軍。 除了樓船以外,《廣博物志》卷四十還記載:「昆明池中有弋檀舟,昆明池中有撞雷舸。」這兩種船也應該是軍事用途的戰艦。

整個昆明湖操練水師的規模宏大,場面壯觀,戰船眾多。漢武帝組成了一支威武雄壯的水師,游弋在周回四十里的遼闊水域上。不過隨著武帝以后開疆拓土、征伐連年時代的基本結束,昆明池也漸漸喪失了作為一個水軍基地的功能。

但是昆明池的開鑿不僅僅是操練水軍,因為昆明池自灃河上游引水, 在漢長安城西南高地上形成一個巨大的湖泊,這使昆明池具有了供水長安的功能:一是保證漢長安城的供水,二是調節漕運水源。

當時的長安由于人口眾多,糧食供給比較緊張,漕運是從關東向關中運輸糧食的重要手段,一年至少要幾十萬石。 但是渭河水淺,運輸困難,要用渭水南岸的人工漕渠通船運輸,昆明池就是這條漕渠的上源和重要的運輸通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呂仁義說過:「 昆明池地處上林苑中,而上林苑是漢代著名的皇家園林,「長安八水」都出入其中,而昆明池無疑是上林苑的核心區域。幾萬畝水面,是今日西湖之四倍。」

昆明池也是皇室用魚的重要生產基地,生產的魚鱉首要滿足各個祖先陵墓的祭祀之用,其余都交給長安城的太官。當然,即使如此還用不完,于是把多余的魚蝦投放到市場上出售。 《三輔故事》中說,每當昆明池的魚投放到市場上,長安城「市魚乃賤」,魚價下跌,長安城貧民還真的得到了實惠。

至于為什麼與牛郎織女又關系,是因為昆明池還有個名稱叫「天河」。夜晚的昆明池映照著天上星,還有水中月,與天上的銀河交相輝映, 被人們當成了降到地上的「天河」,所以還把牽牛星和織女星的石像擺在了「天河」兩側,模擬天象。

時至今日,我們再看西安昆明湖,或許能看到漢武帝在萬眾矚目的最高峰上,檢閱這支龐大的水軍,揚大漢軍威。或許也能看到他帶著美麗的后妃宮娥,在雕梁畫棟的畫舫上談笑風生,好一幅游春美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