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唐朝人穿衣服到底有多潮?

大唐盛世,一個只聽名字就令人神往,激情澎湃的朝代。唐完成大一統之后便積極實行開放政策,政治、經濟、文化達到最為包容、輝煌的時代。 尤其在唐朝人心目當中,服飾是一個國家政治風氣和文化風貌的別致體現。

唐朝女性們的服飾不僅款式多樣,而且服裝面料上表現出「薄、露、輕、透」的特點。她們不僅可以穿襦裙服、胡服、首服,還可以穿男裝。襦裙裝是唐代女性最常見也是最具特色的服飾之一。

這一服飾的主要形制是上身著短襦,下身為長裙。襦為內服,袖長,上下較短,只是到腰部。長裙是唐代婦女的下裳,面料多為絲織。 裙腰可掩胸,外肩披上一件紗羅衫,可使上身肌膚半遮,有一種隱約的美感。

為了顯示女性修長的身材,一般長裙會垂到了地上,類似于現在明星們走紅毯的曳地長裙,并且裙子樣式、材質多樣,當時最流行紅色的石榴裙, 白居易曾寫過:「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

其實在初唐時期,女裝服飾也相對較為保守,但在武則天權柄漸重后,崇尚的身形從纖細苗條轉為更加挺拔,風氣漸開。這時候的腰束開始下移,流行領口寬大的襦或衫,前胸露出的面積增大, 白居易《上陽白發人》中「臉似芙蓉胸似玉」,就是對這類裙裝的描繪。

到了楊貴妃登場,民間婦女們以崇尚豐腴為美,衣著寬松,常穿一種大袖衫,它比齊胸襦裙更顯寬大,越來越開放,一般是女性出席重大禮儀場合時專用的禮服。而且羅莎的面料基本上以透明紗羅為主,尤其上身不穿內衣,是唐朝女性服飾的特色之一。

在唐時,一度出現「男裝大佬」的有趣現象,《舊唐書》里說:「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中華古今注》中記載, 「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可以看出,唐朝女子以穿男子衣衫為潮流。

據說女著男裝是起源于太平公主,她穿男裝在宴會上跳舞,而被皇帝贊賞,引來民間模仿。頭戴軟腳幞帽,身穿翻領或圓領直腰過膝外套,腰間系著蹀蹼帶,下身穿著一種收口小腳褲,腳穿皮靴或錦靿履,這種裝束貼身,女子穿起來英姿颯爽!

現在的衣服搭配潮流是日式、港風、歐美風。而在唐朝,最流行的是胡風。上至帝王將相宮廷官署,下至黎民百姓市井小巷,幾乎人人著胡衣,戴胡帽,穿胡靴。 那時候唐朝人穿的胡服,不僅僅指的是北方少數民族服飾,還有許多異國服飾。

元稹有詩云 :「自從胡騎起煙塵,毛魏腥腹滿城洛,女為胡服學胡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騎與胡裝,五十年來競紛泊。」姚汝能在《安祿山事跡》中記載,「天寶初年,貴游士庶好衣胡帽子,婦人則簪步搖。」由此可見胡服在唐朝的流行。

在唐朝天子的服飾也首次明確為黃色,象征九五之尊,并且明令禁止其他任何人穿戴黃色的衣服,以突出皇權神圣至高無上。 有大臣認為朝代的更迭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對應,而唐朝當歸土德,故取土地的黃色以象征皇權。

北方的胡人長期在廣袤的草原上過著車馬為家的生活,他們善于騎射,傳統著裝大多為翻領、對襟的窄袖胡服。 所以唐朝男子的服飾大多為圓領右衽窄袖長袍,這種長袍吸取了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優點,活動起來很方便。

男性服飾寬大舒展,女性服飾展示部分肌膚,唐朝服飾與它的社會風氣與政治面貌一樣充滿開放與包容! 門類多樣、形制各異的華冠麗服令人眼花繚亂,成為大唐盛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