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有什麼魅力?有劇毒還讓日本人拼死狂吃!中日河豚有什麼不同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經過了一個冬季的滋養,河豚開始洄游產卵,背寬腹厚,肉嫩脂肥。當然它體內的毒素含量,此時也達到了頂峰。

河豚,也叫作河鲀,是一種海洋魚類,早春洄游江河。 河豚素以其味美肉香,令無數人饞涎欲滴,欲罷不能。看似萌萌的河豚,實質上非常任性,一生氣或者遇見敵人就鼓成圓球,把自己脹大好幾倍,嚇退敵人,這個時候就更加呆萌可愛了。

中國《山海經》中就有記載:「河豚有毒,食之喪命」;《本草綱目》也告誡世人:「河豚有大毒,修治失法,食之殺人,厚生者宜遠之。」 即便如此,河豚的美味,依舊無法阻擋一眾文人饕餮前仆后繼前來品嘗的腳步。

其中名氣最大者,非蘇東坡莫屬。1084年春,蘇東坡赴任常州團練副使時,應當地一位善烹河豚、久仰東坡大名的廚婦之約,去吃河豚。其間,蘇東坡只顧埋頭勁吃,未發一語,令廚婦大失所望。 臨了,忽見東坡放下筷子,大叫一聲:「也值一死!」這便是「拼死吃河豚」的由來。

除蘇東坡外,北宋詩人梅堯臣對河豚也是情有獨鐘。公元1038年,梅堯臣在范仲淹席上,即興賦詩曰: 「春州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吃河豚的歷史一直延續至今,并流傳到了日本、韓國等近鄰。

江蘇揚中市就是我國有名的「河豚美食之鄉」,但我們對于河豚的喜愛,遠不像日本人那般狂熱。小林一茶也曾寫下了:「不吃河豚人/絕對不能讓他看/富士山之美。」的俳句。 在日本,嗜食河豚的日本人胸口上,會別一個「勇」字——頃刻之間,就化身成為面對死亡的大無畏者。

400多年前,豐臣秀吉因為有不少武士死于食用河豚,而下令:禁止吃河豚!但因為太好吃,民間還是有不少吃貨背著政府偷偷吃著鮮美卻劇毒的河豚。江戶時代是日本「食魚文化」非常發達的一個時代,1643年的文獻中就有關于河豚做法的文獻記載。

日本明治時期,1887年的某一天,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在山口縣一個提供家庭料理的醫院里留宿,偶爾的一個小差錯,侍衛將河豚料理端給了伊藤博文。 伊藤食后直嘆天下有此美味,當即召喚取消對河豚的禁制條例!

這家曾經的醫院,便是現在全日本因為「河豚料理公認第一號店」這一頭銜而的大名鼎鼎春帆樓。樓前還有紀念伊藤博文吃河豚的紀念碑,從那兒以后,日本各地開始解除禁令。

不過在1975年,著名的人間國寶、歌舞伎演員板東三津五郎在京都因為食用河豚(有劇毒的肝臟部分)而中毒身亡在日本引起極大的轟動。 然后包括京都在內的全國,都打出非常嚴格的條例,比如非常嚴格的「河豚廚師資格考試」。

每個廚師至少要接受2年的嚴格培訓(每條河豚魚的加工去毒需要經過30道工序), 考試合格以后才能拿到執照開張營業,同時廚師也必須考出上崗證才能操作。一個有資歷的河豚廚師也比一般廚師的收入要高。

日本人最常吃的便是河豚刺身,它最大的特征是講究的擺盤和細致的切工。制作河豚刺身使用的專業刀具稱為「河豚引」,廚師們會用那嫻熟的刀工將肉身切成約2.8mm的厚度,然后擺成不同的樣式,比如菊盛り、鶴盛り、孔雀盛り、牡丹盛り等。

日本人吃河豚是從「秋天的彼岸吃到春天的彼岸」,也就是9月下旬至3月下旬。冬天的河豚火鍋也是他們的最愛!酥炸河豚、河豚魚鰭酒、河豚白子料理等等,日本的河豚宴有很多種做法。

不同于日本,在中國廚師的手里,河豚可以制作成150多道各式菜肴——炸、燉、燴、蒸、炒,樣樣都不少。 河豚湯是揚中、江陰、崇明一帶常見的做法。湯汁濃郁,白皙如乳,鮮美無比,豐腴的香味在口腔里瞬間爆炸。

而對于江南人而言,秧草燒河豚,才是心頭大好。春日掐碧綠的嫩頭,與河豚一起燒煮,更能襯出河豚的香腴。 而河豚肥而不膩的油脂,又豐富了墊在其下的蔬菜口感,令其鮮美不可方物。

「一朝得食河豚肉,始終不戀天下魚,當遍世問魚萬種,唯有河豚味最鮮。」現如今,在國內野生河豚少之又少,且價格昂貴,好在河豚可以人工養殖,雖然沒有野生的好吃,但無毒性,無性命之虞,可一飽口福,留存記憶。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