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四娘家花滿蹊,描繪了詩圣杜甫筆下成都的美景,美好生活心境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出自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首七絕,此為其六,也是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一首。 詩題「江畔」,實際上不是江,當年杜甫在成都草堂而居,家門前就是浣花溪,這里的江實則指浣花溪。

杜甫一生仕途不順,前期讀書漫游,接著困守長安,後來又趕上了長達多年的安史之亂,這讓杜甫攜家眷輾轉顛沛,餐風露宿。最終在乾元二年(759年)冬,從秦州(今甘肅天水)到達成都,在西郊外浣花溪寺落腳。 杜甫有詩云:「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此時,早年與杜甫一起劇飲劇談的高適,還有好朋友裴冕都在蜀為官,兩人接濟著這位老友。杜甫便在浣花溪畔一邊開荒地,一邊寫詩向各處覓求樹秧: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河陽縣里雖無數,濯錦江邊未滿園。」

他向蕭實求桃樹秧、向韋續索取綿竹縣的綿竹、親自走過石筍街到果園坊里向徐卿索求果木秧...... 經過兩三個月的經營,草堂終于在暮春時節落成了,杜甫總算結束了他十載長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得到一個安身處所。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

遠離了兵戈擾攘、動蕩不安的大世界,暫得休息的杜甫也可以欣賞成都的美景了。杜甫在成都寫下了不少歌詠自然的清新小詩,一曲曲田園生活交響樂,一幅幅蟲魚花鳥爭春圖,如癡如醉。

在成都定居第二年的春天,杜甫獨自在錦江江畔散步賞花時,看到黃四娘家的花徑,深深地吸引了杜甫的目光, 當下便寫到:「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沉甸甸繁花壓彎了枝條,花可愛,蝶的舞姿亦可愛,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連起來。正在賞心悅目之際,恰巧傳來一串黃鶯動聽的歌聲,將沉醉花叢的詩人喚醒,這就是末句的意境! 春花之美、人與自然的親切和諧,都躍然紙上。

南宋詞人劉辰翁明白表示自己對《江畔獨步尋花》的喜愛之情:「每誦數過,可歌可舞,能使老人復少。」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禎盛贊詩人風致:「讀《七絕》,此老是何等風致! 但是讀到此處,就有一個值得八卦的話題:杜甫筆下的黃四娘,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大文豪蘇東坡在儋州時,曾在詩句里說過: 「主人白發青裙袂,子美詩中黃四娘」(杜甫字子美)。在蘇軾眼里黃四娘是一愛花的普通農村老婦人;元代雜劇作家喬吉則寫到: 「黃四娘沽酒當壚,一片青旗,一曲驪珠。」他認為黃四娘是杜甫草堂附近的酒家老闆娘。

而最世俗的猜測,則是清代人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根據詩中「戲蝶」、「嬌鶯」等字樣, 認為黃四娘是古代唱歌、跳舞供人娛樂的「伎人」。但「娘」和「娘子」在唐代時是對一般婦女的習慣稱呼,并不是對伎人的特有稱呼。

流連于大自然,過自由自在的日子,這是古往今來多少人的美好追求。多年后杜甫出川,在沅湘之間漂泊。他們一家人孤苦無依,生活在一條小船上。 這個時候,杜甫多麼想回到成都那個美麗的草堂里,看著黃四娘家門口的繁花,過著簡樸的農家鄰里生活。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