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在哪里送的辛漸?他們有什麼樣的故事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該首詩作于天寶元年至天寶六載(742—747)之間,當時王昌齡的朋友辛漸要離開鎮江前往洛陽,王昌齡便從江寧趕去為他送行。

在我們的印象中,王昌齡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可為什麼會去往鎮江呢?這還要從他的生平說起。王昌齡其實出生于南朝世家瑯琊家族,不過因家道中落,所以家境貧寒。 他自稱「久于貧賤,是以多知危苦之事」。

在科舉興盛的年代,唐朝的知識分子大都心懷入仕的理想,但王昌齡卻不走尋常路,決意棄筆從戎,到西北邊塞建設祖國。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他留下了不少大氣磅礴的千古名篇:《出塞》《從軍行七首》等。不過那時候邊境戰事逐漸平息,并沒打過幾場大仗。

開元十三年(725年)王昌齡東歸,投宿于扶風(今陜西寶雞)一家客舍。旅店主人正好是一個退伍老兵,自稱「十五役邊地,三四討樓蘭。連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 他跟王昌齡說,如今三邊皆無事,年輕人還是要從事于翰墨,靠科舉求取功名。

受此啟發后,王昌齡即刻便收心讀書。畢竟出生于望族,王昌齡兩年后就一舉高中,進士登第,步入仕途。不過王昌齡這個人個性豪放、不拘小節,善于直抒己見 ,經常在朝堂之上直接開懟李林甫弄權,這樣正直的品格往往會招來惡意的誹謗。

別人寫詩,再憤青也是借古諷今,王昌齡卻是直接開懟,就像早年寫邊塞詩一樣,將對政治的見解毫無保留地寫在詩中。 所以導致王昌齡這個汲汲于功名的書生,在科場得意后仍然未能一展抱負,而是一貶再貶,如他所說的,「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諾」。

有一次在被貶謫途中王昌齡路過襄陽,幸運地與知己孟浩然重逢。當時孟浩然身體抱恙,背上長了毒瘡,疽病尚未痊愈,本來飲食忌口, 可再次遇到王昌齡,心里一高興,多吃了點兒海鮮,結果舊疾復發,不幸逝世。

在痛失人生知己后,傷感不已的王昌齡又被貶往江寧任八品縣丞, 岑參曾手書《送王大昌齡赴江寧》一詩,贈與王昌齡,以表達二人深厚的友情,一度被傳為佳話。長年的貶謫澆滅了他胸懷天下的熱情,卻也給予了他似水綿長的友情。

在去任職的路上,他結識了辛漸。兩人一見如故,很快便成為了知己,終日在一起商討學術及國事。但好景不長,辛漸很快就要回到洛陽。 得知這一消息的王昌齡在鎮江的芙蓉樓,為辛漸設宴餞別,徹夜長談后的第二天又一路從江寧送辛漸到了潤州,真可謂長亭送短亭啊!

就在此時,王昌齡寫下了千古送別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一般的送別詩是表達思念,歌頌友情。但王昌齡這首詩的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在傳遞信息,「冰心」就是清白之心。

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人世間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厚意。 他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