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六年秋(公元811年),在長安城內,一隊官家車馬浩浩蕩蕩穿過朱雀大街。車里坐的是新任尚書省兵部職方員外郎韓愈,剛從洛陽調回長安不久。 當車隊進入到安仁坊時,只見街中突然多了一個的和尚,低著頭口中念念有詞,拉著毛驢,直直的沖進韓大人座駕......
兩旁的護衛大喊:「有刺客!」,瞬間一群人沖上去,將肇事者按倒在地。 經審問,這個不明身份的和尚俗名賈島,字閬仙,法號無本,系長安青龍寺僧人。沖撞車隊并非有意,因為思考問題走神兒了。那麼當時的賈島在思考什麼問題?他為何又如此落魄呢?
公元779年,賈島在河北涿州出生,賈島的家境很差,是個不折不扣的草根。迫于生計,賈島很小就被送去庵里,出家為僧。但賈島從小就酷愛吟詩,受到一大眾人好評。 到19歲這年,賈島決定進入長安參加科舉,以此改變命運。可惜一晃十年過去,他從來沒有考中過。
雖然心情很苦悶,但賈島心中的理想卻從未泯滅,他的詩詞創作一直沒有間斷,其中:「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尋隱者不遇》這首詩,賈島將自己科舉取士的夢想,比作尋訪不遇,那的焦急心情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三十二歲他又一次落榜,備受打擊的賈島決定去郊外見一個叫李凝的朋友,訴訴苦。可巧李凝不在家,賈島只好留下一首詩《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并, 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 僧推(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第二天賈島騎著小毛驢返回長安,路上一直在琢磨這首詩,到底是「僧敲月下門」好呢,還是「僧推月下門」好呢?「推敲」二字拿不定主意,他一邊吟讀,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當走到了朱雀大街上時,便發生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賈島與韓愈的車隊撞在了一起。
好在韓愈并沒有追究此事,反而跟賈島探討起詩句,說道:「還是‘敲’字好一些。月夜訪友,不能魯莽,撞門有失文人身份,敲門更有禮貌一些。 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
所以這個典故,也就是我們日常用語「推敲」的由來。而賈島和韓愈,也算是不「撞」不相識。韓愈不僅收賈島為學生,「執弟子之禮」,并勸其繼續參加科舉考試。畢竟韓愈當年也是進士三次連敗,博文宏詞科又是三次無緣。
人生就是這樣,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賈島也想不到自己怎麼著就能與文壇大咖韓愈撞在了一起。所以賈島對第二年的科舉充滿信心, 考前曾賦詩一首: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為不平事。可謂躊躇滿志,志在必得。萬萬沒想到,再次落榜。
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長安城內,又是一隊官家車馬浩浩蕩蕩駛過大街,科舉落榜的賈島又一次莫名其妙的撞了上去, 不過這次車上的人是京兆尹劉棲楚,正三品官職,二話不說就依照治安處罰條例,賈島因妨礙公務,被行政拘留,直到第二天才放出來。
二次撞車事件載于《唐才子傳.賈島》:嘗跨蹇驢張蓋,橫截天衢。時秋風正厲,黃葉可掃,遂吟曰: 「落葉滿長安。」方思屬聯,杳不可得,忽以「秋風吹渭水」為對,喜不自勝,因唐突大京兆劉棲楚,被系一夕,旦釋之。
直到50歲那年,終于,賈島進士及第。但命運總是喜歡跟人開玩笑,當今天子唐宣宗是個怪咖,經常喜歡微服私行,上次喬裝打扮坑了「詩鬼」李賀,這次又蒙了賈島。 皇上行至寺中,聞人吟詩,便循聲登樓,見案上詩卷,就取來瀏覽。賈島看到后一手奪走,瞪著眼道:「看你鮮食美服的,看得懂詩麼?」
史料記載,賈島當時「大恐,伏闕待罪」。後來朝廷給他一個長江縣主簿的小官,將他貶出長安。公元840年,賈島遷任普州(今四川安岳縣)司倉參軍,又干了三年,因染疾卒于任上,享年64歲。 令人驚奇的是,賈島去世的方式與年齡,均與孟郊相同,應了那句「郊寒島瘦」。
賈島與孟郊同出韓愈門下,大文豪蘇軾在《祭柳子玉文》中曾說:」元輕白俗,郊寒島瘦「。他們二人都是苦吟派的代表人物,「寒」和「瘦」是形容兩位詩人的詩風。 賈島曾經自敘「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雖然有些夸張,卻也反映了他苦心吟詩的事實。
賈島在世時,從來不是大唐一線詩人,直到去世時都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官。但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 就算到50歲時,他依舊認為堅持就是勝利,所以人類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這兩個詞里面:等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