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文藝水準最高的皇帝要數三人:唐玄宗李隆基、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趙佶。唐玄宗李隆基精通書法、音律,尤其音樂一道極具天分。而李煜也是書畫俱佳,精通音律,其詞更不必多言了,宋徽宗趙佶則是在書畫界堪稱一代宗師。
這三位皇帝的藝術成就在歷史長河中都屬于大家名家水準,巧的是他們也都荒廢朝政,以致罹患兵災。一個經安史之亂、倉皇逃蜀;一個城破國亡,被一杯毒酒賜死;還有一個經歷靖康之變,亡國破家,自己也被俘受屈辱死于北國。
這樣看來,三人中真正有點政績能彪榜青史的也就只有唐玄宗李隆基了。唐玄宗的藝術作品最為人所稱道的是他的音樂,組梨園教坊, 被譽為「戲神」、「梨園神」「梨園始祖」,編霓裳羽衣曲和舞蹈,還曾創作過近百首鼓曲,對唐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唐朝初年,承襲了隋代制度,在中央設太常寺,「掌邦國禮樂、郊廟、社稷之事」。室內設置太樂署、鼓吹署,專門負責在各類政治活動中撐場面。 不過太常寺還有一個附屬機構「教坊」,主要排練一些流行歌舞,比如演唱金牌詞人李白的作品。
後來唐玄宗覺得把流行歌舞與國家禮樂放在一起有失體統,于是把教坊從政府機構太常寺分離出來,成立了皇家歌舞團。 但是對音樂才子唐玄宗來說,只有一個歌舞團顯然不夠玩的,于是他又成立了皇家戲劇團——梨園,所以戲曲界稱作「梨園行」,把唐玄宗當作「祖師爺」。
長安華清宮梨園為當時最高等級的梨園,是唐玄宗教習梨園弟子演練歌舞的地方。 在這里唐玄宗不是皇帝,而是院長、團長,又親任教師、指揮。史書記載,唐玄宗曾選樂部伎子弟三百人,選調宮女百余人學習音樂歌舞,豢養了音樂人(樂工)總號萬人之眾。
舊唐書載:「玄宗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音響齊發,有一聲誤,玄宗必覺而正之。」也就是在合奏時,有人稍微出一點點錯,哪怕只有一聲差錯的地方,他都能立即察覺,馬上指出糾正,足以可見玄宗的音樂才華十分了得。
玄宗除了是一位出色音樂教育家,也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慶祝宮斗勝利作《光圣樂》、感念自己的龍興之地——興慶宮龍池作《龍池樂》、喜提兒媳環環作《得寶子》…… 這些樂曲的創作,有的是以舊曲為素材改編,有的是根據某一音樂素材創作,有的則是即興創作。
而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霓裳羽衣曲》。 名曲配美人,為《霓裳羽衣曲》伴舞的,就是集三千寵愛于一身的楊玉環。這首曲子,也成為他們二人愛情的見證。直到今天,人們依然在追尋《霓裳羽衣曲》里那仙袂飄飄的舞姿。
演奏也是玄宗的拿手絕活,他通曉樂理,藝才超人,凡屬樂器,他都可以奏出非常美妙的聲音。他對樂器的愛好簡直如影隨形,甚至 「座朝之際,慮忽遺忘,故懷玉笛,時以手上下尋之,非不安也。」
不過讓玄宗最喜愛的,似乎還是羯鼓。他認為打擊樂器在樂隊中非常重要,稱羯鼓為「八音之領袖」。玄宗演奏羯鼓的技藝高超,被人贊為「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每當玄宗羯鼓頻敲,橫笛婉轉時,安祿山就開始了他胡旋舞的專場表演,所以安祿山才如此受寵。
「帝又好羯鼓,而寧王善吹橫笛,達官大臣慕之,皆喜言音律」。唐玄宗酷愛音樂,加上當時經濟上的殷富和開元年間政治的相對穩定,造成了的前所未有的音樂繁榮局面。在大唐盛世的樂壇上,出現了一大批杰出的音樂家,李龜年便是其中之一。
唐長安一百零八坊,點上燈火好似平原上升起了一座星城,、平康坊鶯鶯燕燕鬧耳,絲竹之聲潤心,曲韻悠揚,座下游俠兒、書生、公子、官宦們齊聚一堂, 誰又吟了一首好詩,哪個又唱起歡快小調,推杯換盞嬉笑怒罵間流露出盛唐風華!